从农资供求关系上看该如何解决农资赊销问题
点击: 时间:2017-09-02 09:53 作者:套路兰 来源:第一农经
农资行业一直是农户及农资经销商关注的行业,随着农资行业的发展,营销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随着中间商越变越多,其中的利益链也越来越复杂,农资行业也变得越来越“深不可测”了。如今,农资赊销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无疑对经销商是致命的打击。要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先搞明白农资产品供求关系。
一、农资生产总量与销售总量的关系
产销同步的话当然是最合适的,从现时的农资产销情况看,产大于销是一定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供大于求了。其实这些产品分布在各级渠道之间,以厂家和零售商存货为多,厂家存货是走不出去,零售商存货是卖不出去,在这两极之间如何消除赊账关系,立足点在于零售商,而零售商做到不赊账的理由只有一个,上级渠道不赊给他。
二、渠道商之间的销售量关系
近两年来,业者谈的最多的就是渠道商了,特别是厂家与零售商之间的各级渠道商,包括省市渠道商、县级经销商和乡级经销商。县乡两级经销商是赊销的始作俑者,按照当前农资批发的流程,县级经销商向厂家现金进货,现金越多,让利越多,如何寻找最佳进货量是关键一环。厂家也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县级经销商打了款,可以分期拉货,未及时拉货的资金可利息补贴;规定时间内提货可以享受相应的促销补贴;超额全款提货可以享受更优惠的价格等等。正因为这些政策诱惑,使得县级经销商努力想增加预付款,享受特别优惠,这样无形中超过了最佳进货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县级经销商这里首先出现了。
同样的手段,县级经销商对乡级经销商之间也形成了政策性压货。乡级经销商在这里其实是较弱势群体,没有厂家资源,只有零售商资源,也有一部分直接用户资源,本来100吨的量正好,为享受政策优惠,要全款给县级经销商,结果可能是要提120吨的货才能享受优惠,资金不够,就向县级经销商赊,这样就减少了利润。全款的货得消化掉,到零售商这里就形成了铺货,卖多少拿回多少的钱,卖不了的着急都没法,只能想法降价或者去做宣传服务,无形间又增加了成本。所以我们讲,乡级经销商是最容易两头受气的渠道商了,所以现在就出现了乡级经销商找厂家资源成为县级经销商的案例,也有乡级经销商直接转变为零售商的案例。

图:赊销
三、零售商与用户之间的销售量关系
零售商是享受品牌资源最多的渠道,一般一家乡级经销商都会经销两三种以至更多的品牌产品,为什么这样做,首先是众口难调,农民的选择很耐人寻味;再者是利润点的不同,谁都愿意销售利润高的产品,但不是所有利润高的产品都能有好的销量,这跟产品宣传和质量保证、产品示范、老百姓口碑都有关系。
零售商的商品大多数是要先发到用户手上的,而且在发到用户手上的时候是不能谈价格谈钱的,农民能使用你的产品就是给你莫大的面子。赊销自此全面开花了,所以,最让人心疼的还是零售商,最让人可恨的也是零售商。如果全款订货回来,享受高利润,就意味着商品必须全部卖掉,不然就意味着存货或者赔钱;如果从乡级经销商处赊销过来,那么这个灾难就降临到乡级经销商头上,零售商完全不用考虑卖多卖少的问题,也不用考虑亏本的问题,赊销风险会转嫁到上级经销商。所以,零售商是最可爱又可恨的一个基层渠道了。
四、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销售量关系
其实业内都在想办法解决赊销的问题,这样理顺了渠道关系,厂家才能有目的性地生产,有计划性地生产,才不会有被存货的后顾之忧。最常见的案例就是厂家直销了。厂家肯定不能直接面对农民自己,这样会形成高成本,所以最多的是厂家直接对接零售商,就是我们所谓的“农资直销”。从现时的操作结果来看,直销对厂家产品的地域性扩张是产生了快速的效果,而且变现速度相当快,根本产生不了赊账现象,零售商的胃口变大了以后,居然有长期直对厂家的想法,现在看来对于品牌空白区域这样操作也不是不可能的。
对于有县级经销商的区域,厂家进行直销就显得有些困难了,特别在农资电商的引领下,厂家要改变渠道格局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挑战。
所以要解决农资赊销问题,重要的还是要看厂家,因为厂家才是供求关系的源头。看来,农资行业,改革是势在必行了!
(第一农经整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