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利用绿色防控技术管理棉花 减少农药对环境污染
点击: 时间:2018-08-06 13:54 作者:青争儿 来源:第一农经
中国是个产棉花大国,种植面积非常广泛。而新疆作为我国的主要棉花产区之一,有着适合棉花生长的碱性土质和充足的光照时间等自然条件。因此新疆所产的棉花不但质地非常柔软而且手感也很好很舒适,其棉花质量比其它地区所产的还要高。近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14连的棉花试验田里一片郁郁葱葱,几乎每一片棉叶上,都能看见蚜虫的天敌——草蛉和瓢虫。“其他棉田已经打8次农药了,我家才打了2次,虽然药量减少了,但棉花长势更好。”种棉户李加新说。
7月下旬是棉花从开花到结铃的关键期,也是病虫害防治与水肥管理的重要阶段。一般情况下,在苗期阶段需要施用2到3次农药,以预防和防治害虫。而在试验田,前期不喷洒农药,通过采取相应的拌种技术,棉种吸收药液后,抵抗棉蚜的危害持效期可达40至50天。因为前期不用农药,保护了棉花害虫的天敌,为棉花生长中后期抑制蚜虫或其他害虫提供了保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逐步改善棉田生态环境。

棉田
去年,棉花主要害虫大面积发生,造成严重减产。棉户为防治虫害多次、大量喷洒农药,普遍施药7至10次,有的甚至达到15次,给土地带来负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一些种棉户环保意识不强,经常打‘安慰药’‘放心药’,甚至针对同一种防治对象使用几种不同的农药。”新疆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振辉告诉记者,新疆北疆棉田存在过度施用和滥用农药的情况,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害虫抗药性增加。比如,磷肥施用过多就会造成土壤板结,氮肥施用过多会让有效氮尚未利用就挥发掉,导致农民购买化肥成本升高。
“培养‘天敌’,利用‘天敌’,取代农药,消灭害虫。”今年,新疆农垦科学院提出的棉花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管理方案为保护棉田生态环境、确保棉花质量和产量开辟了一条新路。该院主持开展的“新疆北疆棉区棉花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方案提出,最大限度保护棉花害虫的天敌,为其提供繁殖场所,从而预防虫害。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棉花“双减”项目首席专家陆宴辉认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会影响农田生物多样性,发挥科技作用,减少农药用量,是一条必走之路。他表示,通过包衣技术可以控制早期害虫发生;苦参碱等生物农药的使用,不但可以控制害虫数量,还会减少对其天敌的伤害。

棉田农药喷洒
对此,课题组针对北疆棉区棉花生长情况,研究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针对棉花育期不同病虫危害特点,突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理念,采取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加强物理防治、辅助化学防治的防控策略。同时,建议注重合理用药、隐蔽用药、精准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为到2020年全国化肥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做出贡献。
拓展知识:新疆棉花的种植条件
一、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
新疆棉花,分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是喜光作物,适宜充足的光照下生长。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一般情况下,对光强的适宜范围为8000~70000lx。
二、棉花生育的水分条件
水是棉花的重要成分,棉花需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各阶段需水要求:播种至出苗,0~20㎝土层,水占田间的70~80%为宜;苗期,0~40㎝土层,水占田间的60 ~ 70%为宜;初蕾期,0~60㎝土层,水占田间的65~75%为宜;盛蕾期后,0~80㎝土层,水占田间的70~80%为宜,不能低于60~65%;吐絮期,土壤水55~70%为宜。据研究:棉田在生育期约有2/3的水耗于蒸腾,1/3耗于土地蒸发。
(第一农经整理)
分享: